当数字屏风映照千年农具,当吉他民谣邂逅布袋龙舞,枫林镇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,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。7月8日,温州职业技术学院“设计赋能·镬炉焕新”暑期实践队在文化特派员夏志良的带领下,来到枫林镇,深入村落,开启了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。
“镬”取初心密码,“炉”铸红色基因
灰瓦白墙的房子与葱郁田野相映成趣,实践队走进镬炉村党群服务中心,参观数字赋能展厅,触摸农耕文明的厚重底蕴。玻璃展柜中陈列着犁头、铁镬、农具模具,每一件都沉淀着农耕文明的智慧。“铁器铸造技艺、布袋龙舞、沙岗粉干制作”这三项市级非遗,是镬炉人的文化基因。乡味博物馆的老物件——竹编储衣箩、脱漆梳妆台、斑驳的粉干制作木桶等,无声诉说着代代匠心。
传承非遗文化,奏响弹棉乐章
弹棉花技艺,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永嘉县文化的根脉。在廿四节气馆,队员们跟随馆长徐成龙参观并了解非遗弹棉花工艺。指尖翻飞间,棉絮如云朵般轻盈,“每一床棉胎都是温暖的传承”,队员们与村民共织非遗新篇,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活力。
文艺浸润乡野,青春共话富裕
当夜幕降临,枫林镇的文艺气息悄然流淌,乡村文艺工作者陈老师以吉他声邀约实践队,在枫林里咖啡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沙龙。原木桌椅间,搪瓷杯盛着清茶,吉他弦音与《晴天》的旋律交织,陈老师分享了他扎根乡村十年的故事:“老物件和乡村故事一样,需要慢慢拾掇,才能品出味道。”队员们围坐畅谈,从非遗保护聊到乡村振兴,青春思考与乡土情怀碰撞出火花。
田间地头问需,设计点亮未来
从镬炉村村头的袅袅炊烟,到田家莫上隐田园的绿意盎然,队员们走遍了镬炉村的每一个角落,与村民促膝长谈,倾听村民心声,了解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方法,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的艰辛与收获。在调研中,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镬炉村的巨大变化:特色民宿兴起,网红打卡地涌现,绿意盎然的田园与井井有条的屋舍构成诗意画卷。“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是脚底的泥土和肩头的责任。”队员们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提案,为镬炉村注入新活力。
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展厅,从弹棉声里到吉他弦上,枫林镇用文化基因串联起过去与未来。这场青春与乡土的“双向奔赴”,正让沉睡的老物件苏醒、让古老的技艺新生,更让共富之路铺满文化的温度。
相关链接:https://app.yjnet.cn/webDetails/news?id=16160454&tenantId=75&uid=64b60b8d3cbc281667ca3426